【前言】
2021年,党迎来百年华诞;2022年,中国共青团也将迎来百年建团荣光。为彰显国内青年一代企业家的创新力量和时代担当,在新时代继续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北京市工商联组织编写了记述100位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心路历程的《筑梦京华》一书,集中呈现青年企业家爱国、敬业、守法、创新、诚信、奉献的家国情怀,与他们真实、坎坷、生动的创业故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让岁月见证青春,传精神永励后人。
【人物简介】
王乃琛,阿尔法沃夫(北京)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共青团“五四青年”奖章创新创业标兵,中国中小企业杰出企业家。曾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所获其它荣誉包括:《财富》杂志“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新华社“亚洲最具影响力科技先锋人物”、“新时代中国经济领军人物”等。
王乃琛
2014年12月,中关村智能硬件企业加速器成立于北京中关村鼎好电子大厦,王乃琛与合伙人Peter Broeder教授和黄文博士
一
2015年6月,由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组织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在京举办,全国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性科技服务公司阿尔法沃夫(北京)加速器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协办方全程参与了这届展会。坐标北京中关村的这家刚刚成立半年的“无名小卒”如何担当如此重任?是拥有强大的背景还是具备领头羊的基因?且让我们慢慢道来。
“智慧城市”这四个字在今天听起来算不上什么,任凭谁都能略知一二。但在六七年前,这几个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串妥妥的“火星文”。王乃琛没有发懵,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未来城市的面貌应该更接近于科幻电影中所呈现的那样。关键的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技术,他已经亲眼见到了。
当时,距离AlphaGo横空出世仅过去了几个月,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初步崭露头角,显现出强大的“吸附”能力。在万物互联概念的驱动下,国内如海尔,国外如IBM等一众有识之士尝试着依托其强大的科技基因在此领域保持优势地位,在这个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
中关村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最不缺少的就是对未来科技探索的热情,“当时,我们找了好多中关村的企业去参展,与海尔、IBM这些巨头不同,我们都是初出茅庐的小公司,但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代表了中关村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央视的眼光向来敏锐,在众多参展企业中发现了隐藏在皇城根下的这位“科创之星”。11月26日,《新闻联播》便以《创新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为题,作为全国创新发展的示范案例,对王乃琛的大胆探索和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进行了专题报道。公司成立不足一年时间,就收获了国家部委和官方媒体的高度认可,但王乃琛心里明白,比荣誉和肯定更重要的是,这一辈年轻科技人肩上所背负的责任:科技创新,时不我待,科技服务,任重道远。
2015年11月,王乃琛和公司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作为2015年“创新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全国典型案例进行表扬展示
《新闻联播》报导之后,这位一鸣惊人的年轻人便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商电话,内容都是邀请王乃琛前往当地做科技加速器。“从《新闻联播》的专题报导播出后到那年春节前,我们的电话就没闲着,很多地方政府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比如给我们免费的产业载体让我们去运营。我们的理解,就是请我们去做二房东。”而在外人看来似乎是唾手可得的商机,却让王乃琛陷入了沉思:公司去做二房东,这还是我们创业的初心吗?“我们创业的初心就是想踏踏实实把企业的科技服务干好,而想要做好科技服务,就需要认认真真地搭建平台,然后认认真真地服务企业,‘二房东’这种‘短平快’的事情,我们还是不做的好。”面对突如其来的商机,这位年轻的企业家没有迷失,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唯有不忘初心、志存高远,方能有机会走向星辰大海,走向自己梦想中的未来。而这未来,在他还是一个学生时,便已开始规划了。
二
曾经一段时间,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很多人曾经为此沾沾自喜,倍感自豪,但其背后却是充满了用苦力和廉价换取技术和市场的心酸。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很多企业在一夜之间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当时的高中生王乃琛,在他美丽的家乡青岛,亲眼见证了世界名牌的代工厂们,从往昔的人头攒动到今日的门可罗雀、进而倒闭关闭,这位年轻人不禁心生感慨:小到企业、大至国家,若没有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未来发展必定受制于人。
王乃琛高中是理科生,因为参加物理奥赛取得了多所名牌大学的保送资格,“可后来我就不想学理科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如果一直学理科,就会变得不够均衡。”某方面过于突出,而在另一些方面必然会弱化,正如“木桶理论”中那个长短板不一的木桶,这种不均衡的人生是他所不喜欢的。
而在科技发展方面,除去先发优势不谈,为什么国外的科技水平能够发展得这么好而我们不行?人家是如何摸到这些路的?既然他们已经找到了这样的路子,为什么我们不去学习一下,然后回来把自己的路子趟出来呢?1842年,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166年之后,重新在另一个有志的中国青年的脑海中形成,而同当时情况不同的是,在日益强大的祖国的庇护下,今日的王乃琛有足够的条件和机会去躬身践行。
“青岛学生有学德语的传统,我们平时学的是英语,当时觉得世界上就中美俄三个大国,我要再学个俄语,那这些主要的大国我就都能去了。所以,报志愿的时候我就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有实力,可以任性;实力不行,只能认命。凭借着过硬的实力和优异的成绩,北外俄语学院在山东招收的唯一一个理科生招生名额就这样被王乃琛收入囊中。
抱着北外俄语的金字招牌,同时还掌握了英语、德语和立陶宛语等多国外语,若是一直从事语言相关的工作,“根正苗红”的王乃琛未来也必定会是一片坦途。可在他的眼中,语言只是个打开世界的工具,他的目标还是要弄明白“发达国家到底是如何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转化到市场上的”。所以北外之后,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就成了他的下一个驿站,因为这里是美国从学校到市场科技成果转化率最高的大学之一,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与斯坦福、麻省理工齐名。一心笃志为中国科技创新助力的王乃琛,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位在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搭建专业、高效的科技服务平台,希望能集全世界优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之所用。而他在北外锻炼起来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成为他搭建这个平台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优势。
“不管全世界在做什么研究或研发什么产品,只要我们的科技创新的环境足够好,就可以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通过踏实专业的科技服务平台,把最好的技术和人才引到中国来;全球最好的技术和人才充分与国内进行交流,来帮助我们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不断地升级发展。”自不量力也好,年少轻狂也罢,谁会在乎一个书生的三言两语呢?可是王乃琛认真了。他不但认真了,而且还真的就让一帮吃瓜群众差点惊掉了下巴。2013年在美国上学期间,王乃琛便在芝加哥成立了自己的公司NeoRainbow Tech,有样学样的做起了科研孵化器——搭建实验室和市场之间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2014年我带着国外的技术项目回国,就直接去敲了科技部的大门,后来又去了青岛、宁波的科技局,也找了北京市科委,反正能敲的门我都敲了一遍。”虽然,最后项目没能落地,但这一扇扇门敲完之后,王乃琛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中国大学的科研机构都去敲门的话,政府相关主管机构每天就只能不断的开门和关门了,“国内的科技服务业当时还只是停留在满足基础服务的探索阶段,在政府、实验室和市场之间,的的确确缺少一个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转化的专业化的平台,我们选择的发展方向没有错!”
(2019年11月,王乃琛于国家卫健委接受授牌,协助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进行“全国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传承应用项目示范基地”平台建设)
三
2014年12月,学成回国的王乃琛带领团队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经信委、中关村管委和海淀区政府等各部门的联合支持下,成立了“中关村智能硬件企业加速器”,在中关村核心区的鼎好大厦租了23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作为国内首家专业的智能硬件企业加速器,为智能硬件类的企业提供专业的科技加速服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速器的成功和多年的商业探索,让王乃琛心中的商业版图逐渐清晰。“比如说当企业需要市场、需要融资、需要政策、需要跟院所沟通,我们就做这个科技桥梁——把国外好的人才和技术带到国内来,把国内好的产品推广到全球去,同时让科研成果和人才能在实验室、企业、市场间进行高效的流通和转化。”
“当3G还没有完全普及、5G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加速器里就有企业已经开始探索5G的移动应用场景,将5G应用于城市应急和救援。”王乃琛利用加速器的平台和资源,不断帮助他们进行推广和宣传,带着企业参加国家发改委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带着企业上电视进行宣传,帮着企业去谈合作、拿订单。思路决定出路。在王乃琛的帮助下,该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已成长为国内移动基站的独角兽企业。
科技服务听上去似乎高大上,有些遥不可及,可是类似移动基站这样的案例,既能够帮助国家补齐发展短板,又能够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这便是专业的“科技服务”的能量与魅力。
2020年,王乃琛作为科技领域企业家代表,参加“2020年APEC工商领导人中国论坛”
成立至今,王乃琛的公司已经成功服务过2000多家科技企业,所服务企业的总估值突破300亿元 “这几年下来,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创业初心,一直在踏踏实实建立产业平台,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帮助企业尽快成长,没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关注和信任。”
在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下,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的浪潮呈井喷之势,广阔的市场前景犹如一幅多彩的画卷展现在王乃琛的面前,而这位大气稳重、英气十足的年轻企业家,也让我们充满了期待。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倡导的“义利相和”,自古以来是华夏儒商行商为人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义”就是承担责任,做应该做的事情,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利”就是合作互利,诚信共赢,帮助他人,成就自己。对王乃琛而言,义利相和,行必致远。
【采访手记】
王乃琛思维活跃、逻辑清晰、语速很快,整个采访过程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他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走正道”的价值观,给人以力量,让人心悦诚服。王乃琛的故事很长,篇幅所限不能尽述。他的精彩还在继续,未来将演绎一出多么华丽的篇章,笔者和所有人一样都很期待。